抗疫急如令,小區似戰場,
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
打破了萬安街道吉源小區
的寧靜與祥和
.......
“后半夜,換我來值守。你們專班人員已經連續通宵值夜班好幾天了,會吃不消的。”“還是我來吧,我老頭子身板還硬,睡眠少,值夜班比較有經驗”。“你們倆都別爭了,我是黨員,我來!”在小區大門口的設卡點,小區的志愿者、業委會主任和黨員正爭著值夜班。這已經是他們夜以繼日,堅守“疫”線的第23天,但職責和擔當始終扛在了肩上,絲毫不敢松懈。
自本輪疫情發生以來,吉源小區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,并迅速集結了42名志愿者組成抗疫戰隊,為小區22幢單元樓搭起“一幢一志愿者”的格局。在這支隊伍里,匯集了不同身份和年齡的志愿者,有教師、企業家、商人和保安,也有70多歲的老伯和剛出社會參加工作的小伙子,他們團結一心、并肩作戰,沖鋒在疫情防控一線、活躍在核酸檢測現場、堅持在物資配送路上,共同構成了“志愿者+”組合,用初心守護群眾安全,用“志愿紅”擦亮疫情防控底色。
01、志愿+黨員
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。疫情突發初期,由區委巡察組、區直機關工委等單位抽調下沉一線的黨員干部便迅速集結,參與到防疫工作中。“為了有序開展工作,我們切實履行防疫主體責任,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,下設8個職能組,對臨時隔離點、核酸采樣點、防控物資存放處、醫療垃圾存放處等區域進行劃分,并對志愿者進行定崗定責,有效凝結起大家的工作力量,以便更好地服務群眾。”小區臨時黨支部書記、點位負責人、區委巡察組巡察專員陳源華說道。
“請大家繼續保持做好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多通風、少聚集等良好習慣。”“請您保持一米間距,排好隊參與核酸采樣。”“請問您家里共有多少人員?有老人和小孩嗎?”身為黨員的劉女士和同伴亦主動請纓,報名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。在這里,無論是防疫宣傳、協助核酸采樣工作,還是幫忙做好信息登記……他們始終沖在前、拼在先,用實際行動在疫情防控中踐行先鋒本色和責任擔當。
02、志愿+物業
“歡迎大家回家!保持一米距離,注意個人防護……”4月8日零點十分,在小區的大門口,工作人員用熱情的呼喊聲,歡迎著集中隔離的人員返家。雖然已是深夜,但工作人員們身穿防護服認真地為他們測量體溫,進行信息登記,并讓居民掃碼加入微信群。
“來,這些雞蛋、面線你們帶著,回去煮著吃。這份是居家醫學觀察承諾書,你們認真閱讀后要積極配合執行,感謝您的支持。”在家門口,物業經理楊秀妹正為他們分發酒精消毒液、溫度計、口罩等物資并貼心提醒群眾做好個人防護和居家觀察措施。“吃雞蛋面線來洗塵,這是我們閩南人的風俗,希望這份小禮物能給他們帶來一些溫暖。”楊經理說道。
楊秀妹和魏麗香作為小區的物業“姐妹花”,每天都沖鋒在最前線,擔負著信息登記、環境消殺、整理臺賬、入戶做核酸采樣等工作。“大家加快進度,核酸采樣快做完了,稍后準備安排環境消殺。”凌晨4點,小區剛做完大規模人員核酸檢測,一天的工作才剛剛結束,但是楊秀妹卻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部署,每天兩個多小時的修整,已是常態。
“這段時間,物業人員真的很給力!他們每天的辛苦付出我們都看在眼里,雖然這里是老舊小區,但是大家都擰成了一股繩,特別團結,讓我們很感動。”住戶黃先生說道。
03、志愿+業主
在這場戰疫中,除了年輕人,還有許多的老爺爺老奶奶也加入其中。他們大都是小區里的老住戶,平時熱心社區事務,深得鄰居們的信任。年過七旬的黃麗奶奶便是其中一位。她報名當志愿者時,工作人員勸了良久,但她卻說:“我是這個大家庭里的一員,現在這個時候不做事,我飯吃不下,覺也睡不香。”每次黃麗奶奶都不顧年邁,爬上爬下挨家挨戶地為住戶們分發試劑,用真心暖人心。
“鄰居們請注意,晚上風大,請大家穿好衣服,根據安排有序下樓做核酸了。”凌晨1時許,業主賴先生正不斷提醒著居民下樓進行核酸采樣,雖然已是深夜,但聲音卻讓鄰居們感到熟悉與親切。“作為小區的主人,我們必須同心協力,才能共渡難關。”鏗鏘有力的話語堅定了大家戰勝疫情的信心。
04、志愿+租戶
“這些物資清點好了,抓緊卸貨,以便大家能按時用餐。”“這里有瓶煤氣罐,你們先配送過去。”早上九點多,在物資存放處,黃偉成、董桂蘭等人便忙前忙后地為群眾分揀、配送生活物資。由于小區沒有電梯設備,給物資配送、核酸采樣造成了不便。
“搬運煤氣罐是最辛苦的,有的住戶住在六樓,要休息好幾次才能配送成功。但是現在有困難了,我們也是小區里的一份子,也有義務出一份力。”租戶黃偉成說道。
防疫不防愛,封控不封心。封控期間,小區下沉干部主動聯系周邊商超,及時組織貨源和生活必需品,并分配好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對物資進行分門別類,有序配送至各家各戶。“我們在每個樓棟都安排了一名志愿者,每天他們將群眾線上購買的物資進行分揀后便開始配送,因為住戶較多,他們搬運都很辛苦,但是大家都沒有怨言。尤其是業委會主任莊振榮,作為召集人每天都是不辭辛苦親自參與分揀物資。”小區黨支部副書記、區黨群系統黨委專職副書記林章作說道。
一句句“謝謝你們”
給予了志愿者鼓舞和動力
一聲聲“辛苦了”
亦給他們帶去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感動
志愿者的無私奉獻
群眾的肯定與支持
讓這場戰“疫”變得更加有溫暖、有力量
作者:黃秋瑩 黃必慶